《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大卫, 23 3 月, 2019 最近读完了这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曼尼教授,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人类思维的认知,一直以来我认为人类是完全可以做到十分理性的,但是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才觉得自己真是幼稚得很,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能力太高估了。 为什么这么说,听我细细说来,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同时我要提前说明,本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解读,我是希望大家能够去读一下原著,毕竟二次加工的知识总是带着主观的偏见。 我按照上面这个思维导图给大家做一下读书分享。 人类是有两个思考的系统的,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比较主观,依靠比较直观的判断,仅凭直觉来决策,系统2运行比较复杂,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计算思考才能做出决策。这两个系统没有谁好谁坏,系统1的存在让人类得以延续演化下来,因为在整个人类进化的历程中需要依靠系统1对突发情况作出紧急判断,例如躲避大型野生动物,遇到自然灾害迅速逃离等。 系统2说起来比较反人性的,同人类这些与生俱来的弱点唱反调,当系统1闯祸了以后,系统2及时亮起红灯,给系统1擦屁股。 下面这张图中两个直线的长度是一样的吗?系统1的第一反应是不一样的,然后系统2对系统1进行纠正。其实这两条线段是等长的,系统1骗了你。 另外对于计算2×2和18×56这两组数字,系统1和系统2发挥不同的作用,第二组数字我们需要发挥系统2的慢思考作用,需要花时间进行计算。 我们了解了人类大脑的这两个思考系统以后,根据这2个不同的思考系统从而引申出来了很多心理学的定义,下面我们一个一个的分析,每个定义我都会举一个日常见到的例子说明。 锚定效应:对于一些未知事物的认知,如果提前给一个锚定值,那么人类对于这个事物的认知就会锚定在这个值上下,一些房产中介会经常使用这个套路,打个比方,如果中介想处理掉一批户型或者地理位置不怎么好的房源,但是价格又不想卖的太低,他会先带客户看一些户型更烂但是价格很高的房产,最后再带到想要处理掉的那些房子,这些房子户型以及地理位置比最开始那些要好一点,那么这就会在客户心理产生了一个锚定效应,一般后面谈判的价格就会围绕在之前第一次看的房子的价位,同时因为前后房源的对比也会让客户觉得捡到了大便宜。 光环效应:人类对事物总是有种先入为主的认知偏差,比如说一个人长得漂亮,我们就认为这个人能力比较突出。《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曾经也提到过在选举总统的时候,民众更倾向于给那些看上去身材比较高大,下巴比较平的候选人投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偏差。一个人的能力跟他的长相没有关系。 损失厌恶原则:人类痛恨厌恶对于唾手可得的东西的损失,你捡到了100元钱,但是又丢掉了,即便你知道这100元钱本来就不属于你,但是得到这100元钱的幸福感不足以抵消丢失100元钱的痛苦。限时促销就是利用人类的这个特点,让你感觉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前景理论:这个理论解释了人类在面对确定得到的概率事件时候倾向于规避风险,面对失去的时候倾向于铤而走险赌一把。这个跟上面的损失厌恶是一个原理,即人类不愿意失去得到的东西。下面这个选择题,你会选择哪个选项: A,你有100%的概率得到3000美金 B,你有80%的概率得到5000美金,2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我觉得大部分人会选择A 在股市,比较理性的股民不会每天都盯着自己的账户的,这是因为人类即便知道股票也有涨的时候,但是跌的时候带来的痛苦要大于涨的时候的喜悦,认识到了人类这个本性,你就会心理有所准备,不会因为一时的熊市而痛苦。 社会效应/合取谬误: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假如说我们要卖一件产品,我们就要把不买我们产品带来的严重后果说的恐怖一些,这其实是利用了人类的恐慌心理,通过一些更加具体细节的描述让人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十足的想象。具体例子我也不举了,生活随处都是。 框架效应:混淆一下描述就会影响人类的认知,影响人类做出判断,如果你要描述一件糟糕的事情,那么为了不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就需要在描述上花点心思,尽量把消极词汇改成积极词汇,假如你要提高产品的售价,你可以说仅仅提高3%的价格但是给你带来50%收益。 禀赋效应:人类一旦花钱得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就会无意中赋予这个物品更高的价值。这个也是带有损失厌恶的理论,损失带来的效用递减要大于收益带来的效用递增,所以才会出现了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现象。 另外,针对是不是应该听取专家的建议,卡曼尼认为专家的主观判断并不一定准确,有些专家只是因为头衔被赋予了光环效应,所以很多人就误以为专家说的话就是权威,这个在营销上很明显的套路就是套用一些没有实际来源的专家数据,人类又比较懒于思考,就信以为真。 很多时候,使用一些基本的计算得来的结果都要比专家预测的准确。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重介绍了两个自我,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经验自我是人在整个事件中的感受,强调的是整个过程的自我感受,然后记忆自我是人类在体验一件事情时候峰终定律,所谓峰终定律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束,事件的过程对记忆不会产生影响。 如果一件事情在到达高潮以后迅速迎来结束,我们就会对这件事的记忆越深刻。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各种决策的时候都会倾向于从记忆自我中寻找过往的经验,熟不知记忆自我并不能代表过去整个事件的过程评估,所以经验有时候也会带我们进入歧途。 其实我们想想自己过往发生过的事情,但凡事能够记忆犹新的一定是这件事给你带来很大的刺激,而且大部分是童年时候的记忆要大于成年以后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儿童早期大脑发育时候好比一张白纸,可能一件看上去不起眼的事情对于空白存储的大脑来说都是一次兴奋的体验,所以峰终定律的事情也多。成年后这种体会越来越少了。 我爷爷今年86岁,他对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自己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后半生的事情的记忆不如前半生记得清晰,我想这就是峰终定律的影响吧。 这本书我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去读一读,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认知从古至今,不断的突破,不断地刷新认知,研究人类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读书分享 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