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谈谈哲学 大卫, 10 10 月, 201723 11 月, 2017 今天我们来聊聊哲学,喜欢哲学的朋友应该知道我的标题名字是叔本华说的一句话,原话是是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碰巧今天刷知乎的时候刷到了这么个话题,话题内容是如何理解叔本华说的这句话。 首先我先说说我对哲学的理解吧,哲学的英语是philosophy是由希腊词组philo和sophy组成的, philo的意思是热爱挚爱,sophy的意思是智慧,所以哲学的意思就是热爱智慧,我读哲学时间不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抱着对哲学敬而远之的态度,很早就想入门哲学,可惜慧根太浅,后面接触心理学之后方知心理学也是从哲学独立出来的学科,所以先入门了心理学,读心理学差不多3年多了,期间也曾学习过心理咨询,今年过年后报考了心理咨询师,但是还是放弃了,因为我对心理学也仅仅只是停留在业余兴趣,并非想以后以此谋生。 我之前看哲学入门书籍《苏菲的世界》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哲学和哲学家再恰当不过了,是这么说的,在一个山洞中有一群囚徒带着镣铐面对着墙壁跳舞,囚徒的身后是一团篝火,篝火映出囚徒的身影在墙壁上,所以在囚徒们看来墙上的影子就是他们认为真实的世界,直到有天有一个囚徒挣脱镣铐跑出山洞见识到了真实的世界,然后跑回洞中告诉剩下的囚徒真相并试图解救他们,但是囚徒们认为这个人疯了,于是合伙把这个人痛打了一顿。 哲学家就是这个挣脱镣铐逃出山洞的囚徒,而哲学就是这个囚徒看到的真实世界,而剩下的那些囚徒就是一些乌合之众,路人甲乙。 我们回到这个话题本身,如何理解叔本华的这句话?选择孤独还是庸俗?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孤独吧,我对孤独的理解是这是一种个体在作了深刻思考反复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生活选择,每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有的人选择了人云亦云,追随大流,这是大部分人的生活选择,有的人做了长时间的理性思考,想要拨开眼前的迷雾探求真实的世界,选择了独处,做一名智者。这种选择并非建立在逃避现实,逃避社交基础上,选择独处的前提是这个个体没有社交障碍,并不是现在标榜的“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高,我说的这种主动寻求独处的人是那种“明明看起来友善却喜欢独来独往”的人,是戴维.索罗写的《瓦尔登湖》式的孤独。 有些人标榜自己的孤独,那是因为本身有社交障碍,无法正确的处理人际沟通,走投无路只能选择孤独。殊不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我想在这方面日本伟大的作家太宰治是这种人的代表,从小就有社交障碍,只能通过自嘲似的哗众取宠博得他人的注意,太宰治式的孤独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他的一生都被这种孤独笼罩,所以才有了《人间失格》这本名著里描写的那种让人无法呼吸的绝望,最终造就了他自杀的悲剧。 戴维梭罗在经过理性思考后选择了去瓦尔登湖选择孤独,而太宰治没得选择,只能选择绝望的孤独,不被人理解最终抑郁自杀。 我应该是从2年前开始慢慢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从内心审视自己,开始尝试和自己对话,这应该也要感谢阅读过的心理学书籍,《九型人格》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正是从这本书开始我第一次思考为什么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从没有认真的审视自己,我过去所做的一切是不是有意义? 那种在众人看来的“聪明”“能说会道”“八面玲珑”是一种低级的术而已,唯有内心守得住孤独,深度思考才是人生真正的道。最后引用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 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哲学书籍推荐 西方哲学:《苏菲的世界》《理想国》《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这三本是西方哲学的入门书籍,适合哲学零基础的人看,最近看公众号书单来了推荐了几本适合有一定哲学基础的人阅读的,《维特根斯坦传》豆瓣评分9.1《西方哲学简史》豆瓣评分8.5《科学哲学》豆瓣评分8.9《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豆瓣评分8.6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人生有何意义》胡适 以上。 读书分享 生活感悟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