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西南联大行思录》 大卫, 8 11 月, 20188 11 月, 2018 最近读完了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也有好久没有写读书感悟了,今天跟大家谈谈西南联大的那些人和事。 首先大家要知道西南联大是什么,西南联大成立的起因,西南联大的贡献,以及西南联大为什么短短八年出了那么多的大师。 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国民党当局决定将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所大学南迁合并为一所临时大学,最开始是选址在湖南长沙,但没过多久日军攻占了长沙,随后三所大学领导人决定继续南迁至云南昆明。 《行思录》这本书是张曼菱女士采访了经历过西南联大变迁的仍在世的当事人后写的一本访谈录,这本书着实令我感动,西南联大在炮火连天的岁月持续为国家持续输出高质量的拔尖人才,全校师生众志成城,在日寇空军的狂轰乱炸下仍然埋头潜心研究学术。虽然教室和住宿条件十分简陋,但是并没有丝毫影响这些人的学习热情。 我们来看看一个区区西南联大到底出了多少人才,这里面的名字你或许熟悉或许陌生,但是这些人在当时或者以后都是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呕心沥血,那个年代的学者是真的有家国情怀,民族情感,因为我们遭受了太多的近代史上的耻辱。这些学者和大师是发自内心为民族之解放而奋斗。 梅贻琦,胡适,蔡元培,蒋梦麟,邓稼先,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钱钟书,闻一多,朱自清,刘文典,钱穆,冯友兰,吴晗,华罗庚,费孝通,华罗庚,李政道,杨振宁,吴大猷,陈寅恪,沈从文等,这里面随便一个人放到今天可以分分钟吊打那些流量明星。 这些人中,后来有些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有些留在了大陆在文革中遭受到了屈辱,像闻一多在解放前为了自由之言论被国民党的特务暗杀,读到闻一多儿子口述父亲被害的那一段经历真的是潸然泪下。身体力行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种信念深深刻在了这些人的骨子里。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北大人素来以自由浪漫狂妄自居,清华人谨慎务实,南开人讲究实际,学以致用,三所高校的校风和文化完全不同,合在一起不但没有隔阂,而且8年多的时间里不同学校的师生相处融洽。而且不同学科的人可以转入其他学科,文科生可以去听理工科的课,学风十分的自由。这也归功于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制定的“教授治校”,整个学校不是校长说了算,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教授说了算。 但是这种自由的前提下西南联大的毕业率很低,据说建校前后8年一共才8000个学生拿到了毕业证书,但是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西南联大本着严进严出的原则,你有本事考进了西南联大,但是你有没有本事从西南联大毕业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也就难怪西南联大能出那么多的大师了。 站在当代,回首西南联大存在的年代,不由得有种羡慕之感,那个年代的名人都是些伟大的学者,我们这个年代的名人,呵呵。 有部电影《无问西东》里面有讲西南联大的故事,很感人,推荐大家看一下。 写到最后了,顺便再推荐几本西南联大大师写的书籍 《围城》-钱钟书,钱钟书骨子里透着一股狂劲,这本书里可见一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边城》-沈从文 《人生有何意义》-胡适 《乡土中国》-费孝通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冯友兰其人学术造诣很高,但是据西南联大的人回忆喜欢跟当局走得很近,热衷于投机取巧。 《朱元璋传》-吴晗,胡适评价吴晗,吴晗弃学术走政治,走错了路,可惜,后来证明吴晗卷入了政治下场很惨,非常可惜,研究明史中国近代第一人了。 向西南联大那些伟大的学者大师们致敬,中国的现代发展这些人西南联大的师生功不可没。 读书分享